本篇文章4557字,读完约11分钟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立6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陆上模式装载电力运行为中国核电第一次发电50周年。 8月24日,由中央网信办公室网评局领导核心小组主办的“新中入核”媒体活动在川启动。 这也是国资委信息中心“进入新国企”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外景拍摄

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在深山里,有代号909的基地。 这里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陆上模拟反应堆的所在地,中国的核电站就是在这里发电的。 现在,这里诞生了华龙一号,使我国拥有了世界领先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核动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自信和底气建立在四川西南部的山区。 ”。 据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消息,现在回到这里保卫基地的核心集团中国核动力院基地副基地长唐斌说,这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待,也承载着新时期强核强国的梦想。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核”筑中国梦:我国核电第一次发电从此走出

50年前的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地模拟反应堆正式建成。 第一代核工业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了毛主席“哪怕一万年也能制造出核潜艇”的伟大号召。 周恩来总理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提到核电站时,陆上模式炉说:“为热核电站奠定了基础。 今后燃料多了,就可以自己做了! 如果成功了,就会建成陆上核电站。 是核动力的出发点,将来能做得更好……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回顾了中国核能的快速发展过程,表示:“中国完全能够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能技术华龙1号来源于中国50多年来深厚的核动力技术积累,这些核心技术无法购买。”

据悉,1958年,中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毛主席曾豪言壮语“核潜艇,必须离开1万年”。 。 1965年8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 在外部资料可供借鉴、任何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以彭士禄、赵仁凯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凭借智慧,依靠团结与合作的力量,在短短几年内成功地沉积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陆地模型。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没有计算机,一只手挥动计算机,拉计算尺,计算算盘,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艘核潜艇潜水成功。 艇的零部件4.6万个,所需材料达1300多种,全部自主开发,没有使用国外螺丝,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 据万钢介绍。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另外,陆上模拟反应堆的建设也为我国提出了华夏大地的第一次原子能发电,这对我国原子能发电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万钢解释说:“从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开始,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主设计建设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为我国核电自主研发设计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1980年核动力院自主设计建成了中子通量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为我国核动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研发平台。 80年代末期,核动力院又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脉冲型核反应堆,打破了美国对这项技术的垄断。

在国家决定建设核电站时,核动力院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支持,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实验验证。 在秦山二期核电站招标过程中,核动力院最终在核反应堆和主冷却剂系统的设计任务中一举中标。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在未来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核动力院承担了工程设计、实验验证和科技攻关,在核电站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等行业为我国核能自主化的重大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山二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我国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大型核电站、自主运营的能力。 ”。 中国核动力院院长王丛林介绍说。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正是在秦山二期建设期间,我们埋下了华龙一号“中国芯”的种子。 ”。 王丛林想起1997年,秦山核电站二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6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两台。 那年下午,在909基地,两层办公楼响起了激烈的争论声,时任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老先生和我们二十多位科研人员正在这里讨论中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方案的首要技术参数。 秦山二期还在建设中,那时正在讨论中国什么时候有自己的百万千瓦核电站。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高通量堆芯

研究开发经验者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吴琳进一步解释说:“在其研讨会上,中核集团创新地提出了177堆心’的概念。” 结果表明,该设计不仅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提高5%至10%,还降低了堆芯内的电力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他们很难想象那时种植的“种子”,在二十多年后开花,变成了华龙一号——这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能发电技术的成果。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从概念提出到工程建设,我们处理了勒脖子的问题。 ”。 据吴琳说,华龙一号上有很多被勒不了脖子的故事。

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站的肺”,以往大型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技术和知识产权掌握在美国、法国手中。 华龙一号设计初期,相关方面曾与外国企业交谈,试图购买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技术。 但是,对方将来要出口采用这种蒸汽发生器技术的核能技术,必须得到其同意。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面对国外的无理要求,从此更坚定了核动力院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决心。 ”。 吴琳是核动力院随后筹集资金,组建攻势队,从事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近30年的专家张富源担任攻关组组长兼专家小组组长,仅27个月后,华龙1号使用的第三代核电器zh-65型蒸汽蒸发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国家名片:展现华龙一号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围绕“最高标准、最高质量、最高性价比”,以福建福清示范项目落地为起点,巴基斯坦卡拉奇海外项目实现零突破,开辟福建漳州批量化建设之路,华龙一号的快速发展路径为前者奠定了后者的基础,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企业副总经理邢继介绍说,国内外建设的华龙一号机组非常重视经验反馈,陆续开工建设的福清核电5、6号机组之间也是如此。

确实,从这两台机组的外观可以看出,5号机组的核岛是圆筒形的,6号机组的圆筒外多为三角形的斜面。 介绍了在5号机组的基础上,6号机组优化了安全壳结构的施工技术,增加了插入式水箱的钢结构支撑梁。 这种变化,花了两个多月直接免除了装配脚手架的环节,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工程量,进一步保障了施工的安全。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我们在建设华龙一号第一台机组时,不断将经验反馈到后续项目中,这样越来越多即将开工的机组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不断进行优化改进,指标也更优。 ”邢继表示,每次到华龙1号项目现场,他最关注的事件都是经验反馈,多集中运营和施工单位以及各参与方进行交流,改善意见,落实到后续项目上。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年5月落地的福清至2019年10月漳州核电站开始量产化建设,其间开工建设的“华龙一号”机组图纸各不相同,其中最突出的几个变化是除安全壳外的核岛现场由双层变为单层。

漳州华龙一号建设全景

“为了维持华龙一号企业品牌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围绕安全和经济两个维度开放合作,不断创新。 ”。 邢进一步解释说,当时美国、法国已经拥有自己的三代核电,同时开始建设。 中国必须首先处理有无的问题,拿出中国自己的产品。 这是因为使用了更保守的双重设计。 但是,随着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设计团队对比单层厂房的防御能力展开了主题研究,明确了工程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经济性,因此在漳州项目中使用了单层核岛厂房的设计。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邢先生表示,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以来,华龙1号设计优化效果显著。 对福清核电项目和漳州核电项目,基于福清5、6号设计方案,在漳州1、2号机组设计中,基于提升功率、完整设计扩展情况等设计改进项目,以及百余项业主运行经验反馈的设计优化方案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科学技术赋能:华龙一号智造新时期开启

烈日下的华龙一号建设者

8月的漳州,不耐热的漳州核电站建设现场人流往来,但相对于同期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施工现场数万人的繁忙景象,现场作业人数进一步减少。

对此,来自中国核建设的吴敏解释说,原因是漳州项目在总平面布置阶段开展智能化、自动探索和改造设计,钢筋加工自动化,内嵌材料加工实现机器人作业,多项工作在工厂完成。

漳州核电1号机组开工以来,在项目现场开展全周期规划,比较有效地提高项目标准化、模块化、新闻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技术创新、高效机床应用等技术优化工作,实现安全、质量、进度、价格

其中,在钢衬方面,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模块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量加工、装配、焊接工作前置在工厂和装配场地,不仅不让上下交叉工作,施工质量更可靠,施工效率明显提高,施工环境更

相对于示范工程,漳州项目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大量应用高效机床。 吴敏表示,从安全罩钢衬到内嵌钢筋、不锈钢池覆盖面及内嵌生产线,自动化范围、自动化程度稳步提高,综合应用约达30%,部分核心产品如安全罩钢衬、大型套筒和不锈钢池 特别是激光切割、自动弯曲机、行走机器人等设备,最初的核电项目建设中采用,不仅提高了大型钢构件制作安装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精度达到0.5毫米,效率至少提高2~3倍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漳州核电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投入巨大,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工作风险,真正开创核电新时代。 》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企业总经理宋丰伟表示,核电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必须善于引进科技手段,如智能化、自动化、新闻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墨守规矩将被时代淘汰。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新基地建设:华龙一号量产化在这里实现

华龙1号主控制室冷试现场

“华龙落地福清,示范飞上天空。 ”。 今年4月从福清核电调到漳州能源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后,陈国一直在思考如何建设漳州核电,如何发展华龙这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在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回答从无到有的问题时,漳州能源将回答从有到优的问题。 投入新战场的陈国才,把坚强放在第一位,第一线索是经验反馈和设计优化。 “当初在福清吃的苦,在漳州已经吃不下了,我们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绊倒。 ”他说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据了解,作为华龙1号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在前勘探,形成了许多良好的实践和方法。 针对这些法宝,陈国将结合核心集团对漳州能源的战术定位要求,在工程开工建设阶段部署具体措施。

陈国才说:“我们要坚决贯彻总书记的优质快速发展、安全快速发展、生态快速发展,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漳州不仅要建设发电项目,还要实现华龙技术的领先。 我们将漳州能源建成华龙一号新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成为华龙一号定位的重要样板,是促进和提高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战术支撑。 ”。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更重要的是,华龙一号不仅奠定了建设中国核电科技强国的基础,也给中国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会。 华龙1号包括5万多台设备,涉及设备供应商5300多家。 华龙一号在漳州的量产化建设将逐一发挥规模效应、集成效应,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公司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变革和升级。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对此,中核集团党组书记、理事长余剑锋表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快速发展格局下,大力快速发展核电是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加快华龙一号等核电机组的建设,可以扩大比较有效的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核工业完善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 核心集团积极扩大开放合作,推进自主核电企业品牌“走出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形成、两个资源的有效联动、相互促进的快速发展格局的形成。

“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来源:天津新闻信息网

标题:“走进新中核: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地址:http://www.tcsdqw.cn/tjxw/2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