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4字,读完约3分钟
河北区“阳光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延伸服务触角
本网讯2015年10月12日,对于15岁的小徐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河北区检察机关对小徐宣告不起诉,并联合社区对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帮教矫正工作,助他重新走进校园。
小徐原本是河北区某中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因为伙同犯罪,向两名未成年在校学生索要钱财并攻击受害人,被移送至区检察机关。出于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区检察机关依法对小徐做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而且发挥专业优势,运用心理疏导、沙盘治愈治疗、正能量引导等方法,帮助小徐强化自我认识、释放不良情绪、提升自控能力。动员社区志愿者力量,帮助小徐改善行为习惯,提升了融入集体和社会的自信。
对小徐的帮教矫正只是河北区未成年人教育引导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依托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区检察官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发起成立阳光工作室,以社会组织的形式承担起了辖区内的青少年普法宣教及犯罪预防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5名失足青少年经过阳光工作室志愿者的帮教考察后做出不起诉决定,其中26人顺利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殿堂,开启了新的阳光人生。
河北区高度重视阳光工作室的帮教服务,在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专门设立活动室,为志愿者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对接等支持。检察官志愿者们从专业视角对活动室进行精心布置,设置了阳光沙盘、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系统等,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释放精神压力、增强自我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已有百余青少年接受沙盘辅导与治疗,他们直呼未检干警是“读心神探”。活动室墙壁上张贴了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感恩的心”,每个单词都代表一份正能量,通过给予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希望,让他们的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鼓励把握青春、追逐梦想。
在孵化服务中心指导下,阳光工作室发挥枢纽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未成年人帮教志愿者培训,广泛挖掘、培育社区志愿者,进一步将未成年人教育引导工作延伸至街道、社区。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对问题青少年进行习惯养成辅导和行为引导,形成常态化帮教矫正机制,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开通了“未检阳光”微信公众平台、QQ视频等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拓展了“互联网+”帮教新载体,通过每周推送法制教育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每月远程视频连线开展“帮教谈话”,扩大了帮教服务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多青少年受益,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每年寒暑假开展“法律特训营”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提高辨别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已有500余名社区青少年在阳光工作室的指导下参加各类普法宣教及心理、法律咨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