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6字,读完约2分钟
本网讯(记者曹雪)造型精巧独特的范制葫芦,色彩明快鲜艳的彩绘葫芦,雕工精细生动的雕花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钟表、勺子等生活用品,飘香四溢的葫芦酒……走进位于河北区1946产业园的“葫芦庐”,就像进入了一个葫芦“大观园”,一万多件工艺迥异、造型千秋的葫芦工艺品陈列于此,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葫芦庐”第四代传人赵伟。
据赵伟介绍,“葫芦庐”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创始人赵锡荣葫芦制作工艺学成之后,举家来到天津。历经100多年和4代继承人对手工艺的不断学习与钻研,“葫芦庐”已成为收藏各类葫芦工艺品22500件,发明世界领先的葫芦烙画工具,拥有19项葫芦专利,5项烙画工具专利的葫芦世家。
作为“葫芦庐”第四代传人的赵伟,七八岁起就随家人学习葫芦制作工艺,数十年来,他刻苦学习、潜心研究烙画葫芦、雕刻葫芦、押花葫芦、漆绘葫芦等各种葫芦制作工艺,尤其范制葫芦工艺造诣高深。他坚持传统范制模具技法,保持传统范制葫芦工艺“两面留痕”的“老讲究”。先后范制出《八不正》《蝶纹瓶》等代表范制葫芦工艺最高水平的作品,并范制出与真人头大小一般的世界最大范制葫芦作品《佛头》与只有戒指大小的世界最小范制葫芦作品《小“八不正”》。赵伟本人也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上掌握制作葫芦工艺最多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受到买家追捧,在工艺品市场供不应求。
近年来,赵伟作为民间文化交流使者,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斯里兰卡,受邀到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将中国传统葫芦文化远播海外,受到了海外葫芦爱好者的欢迎。
面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赵伟多次走进学校、社区、军区、监狱等地,通过讲座和作品展示,弘扬中国传统葫芦文化,培养大众对葫芦文化的兴趣。他还打破葫芦制作工艺“本家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收纳对葫芦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徒弟,尤其欢迎身有残疾的人来学习。赵伟觉得,葫芦制作作为一门工艺,可以让有残疾的人掌握一项生存手艺,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一定保障。
今后,赵伟打算把葫芦做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大势,让葫芦文化被更多人所知,让葫芦工艺品和用葫芦制作的日常用品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