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48字,读完约13分钟
张斌被称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从1986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数十年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语言学人才。 除了对教育的贡献,张斌在中文语法研究行业也有丰富的建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创见。 其间,与胡裕树共同研究了50年的学术友谊也是语法学界许多媒体转载的好词。 以张斌获得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为契机,记者去了龙华医院住院部的病房,拜访了越过青花鱼背的年语言学的大家。 因为去年的事故腿断了,过去一年半在医院睡觉休养,现在没事了,但是上了年纪也不能站着走路。 但是轮椅上的张斌仪容端庄,心情平静,谈话期间还经常出现思维敏捷、缜密的逻辑和智慧之光。 因就业需要和语法研究而困惑的缘张斌毕业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当时该校是全国唯一的独立师范学院,学习了教育专业。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走中文语法研究的道路时,张斌说这与大学毕业后作为语文教师的职业需要有关。 “这两份工作对我提出了一个要求。 复印方面的准确度。 例如,给学生批改作文,出现“二”,写“二”,写“二”,写“二”,写“二”。 你怎么变了这么多? 证明理由。 做的时候,看原稿的时候必须变更,有时觉得有些地方不合适,不知道要不要变更。 “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问题,没有和人商量要领,所以张斌找语法自己学习了研究。 最先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语法纲要》,大开眼界。 1946年在上海《注意周刊》工作时,他开始发表语法短文,受到各方面的鼓励,更加有趣,从此投身于中文语法研究。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家讲述的经验》一书,张斌从高中就热衷于文学,自己介绍过《史记》、《孟子》、莎士比亚和占卜剧本、夏目漱石和鲁迅的小说、散文,编辑过小文学杂志。 周围的人曾经文学地承认他的有趣。 也喜欢下棋,从观战到自己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两个有趣的地方。 一个是欣赏者的乐趣,另一个是参加者的乐趣。 前者是浅层,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后者是深层的,让人们不断克服困难,实行追求。 “他对文学的有趣是前者,对语言学的有趣又深又长 张斌这次获奖离《中国社会科学家讲述的经验》( 1997 )出版已经有20年了。 问及为什么60年也能一天不累地进行研究,认真回答的张斌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说:“我想是从克服困难而来的。 使用现成的教材继续研究的话,我觉得有点无味。 不断地去教育中,不断地遇到困难的处理问题,不断地去好几次。 大家平时打牌也好像继续克服困难(所以很开心)。 “胡附、文炼50年学术友谊现代意义上的中文语法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为肇始。 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方光焘在上海开始了“中国语法改革创新讨论”,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做法引入了汉语语言学界。 到了50年代,汉语语法学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期,但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论是当时语法学界的大事。 20世纪50年代,苏联语言学界认为词类是“词汇语法范畴”,中国语言学家参考这一想法,认为在区分中文词类时应该使用词义和功能并存的双重标准。 在这次大讨论中,胡附、文炼签名的论文“谈词分类”确定第一次提出词分类的标准只有功能,指出苏联当初提出的“词汇语法范畴”旨在证明词类的性质而不是分类词类的标准。 观点明显受到方光焘“广义形态”学说和陈望道“功能”学说的影响,但这篇论文在理论上的清晰度和分解上的通透性给中文语法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翻译成苏联语言学权威刊物《语言学问题》全文。 胡裕树(左),张斌(右) 于是,胡附、文炼这位30多岁的青年语法学家变得有名了。 他们是胡裕树和张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两位语言学家的学术合作持续了半个世纪,成为学术界的佳话。 张斌回顾说,认识胡裕树是因为在上海召开的短期干部培训班工作。 1952年,当时刚解放,上海举办了“华东区抽调部队机关干部进入高等学校补习班”。 学生是高中水平的。 由于革命误了学业,我不得不通过补习准备上大学。 在这个班教胡裕树和语法课。 “(语法)一开始不怎么热,后来变热了,所以我们自己写了讲义。 现在那个讲义看起来很简单,第一说“二”和“二”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鼓励我们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除了工作需要,两个年轻人幸运地被师长带走了。 那时陈望道经常邀请张斌和胡裕树去他家说话。 “陈先生对语法问题有见解,想让别人听,和胡裕树去了,很受启发。 “除陈望道外,张斌、胡裕树和方光焘、吕淑湘也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胡附、文炼的论文集《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出版了。 1960-1980年代,胡裕树主编编辑了全国统一编辑教材《现代中文》(上海本),《语法》部分由张斌执笔,对解文做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大学语法教学中领先于学术风气。 又联合发表了第二本合集《中文语法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张斌和胡裕树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汉语语法理论,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普遍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词的分类”于1954年发表,文炼胡附合作的最后论文“词类分类中的几个问题”于2000年发表,胡裕树于2001年11月去世。 文炼、胡附为什么能像几十年一日那样亲密合作研究,是张斌和胡裕树多次被追问的问题。 张斌在胡裕树去世后的追忆副本中说,他们俩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执友”,而且是深厚感情的“好朋友”。 胡裕树向他解释过笔名胡附的意思。 胡先生是胡椒。 附属是附子,是两种温热药。 胡裕树说自己的习惯偏向寒冷,应该弥补温暖,但张斌自己的性格是温暖的。 “中国医学经常用温热来补充寒冷,用寒冷来补充温暖,这种互补性大概是我和他长期合作的基础吧。 “胡裕树也写过文章来说明两个人的区别。 不仅性格不同,他俩的写作习惯也不同。 张斌的习性想了一会儿写再慢慢改,他的习性比较成熟后再动笔。 “关于学术问题,我们有很多争论。 但是我们有默契。 得不到共同的结论。 千万不要写复印件。 写复印件也不着急发表。 因为双方都可以翻译。 有时面红耳赤地争论,双方任何一方提议停战。 “停战时,张斌和胡裕树去公园,在哪里喝一杯,有时找共同的朋友。 华东师范大学林祥楠参加了讨论,他们三人也以林裕文为笔名发表了许多复印件,成了另一个美谈。 范开泰是林祥楠的学生,在领导的指导下,进入了他们的学术圈。 他记得那时他们三个人半个月聚一次,自由地谈论学术。 他也经常被邀请参加。 “他们说你在这里,你也应该参加。 学术交流开放,不用担心,”范开泰说。 范开泰和张斌的交往长达50多年,林祥楠去世后,张斌把范开泰迁到上海师大与他一起研究。 曾经的年轻后辈已经成为中文语言学界的有名学者,现在也是古稀之年。 “阴天扫千帆,万里鹏程庆自由”90岁时,张斌以“九十感怀”为题写了下七言律诗:帕克生活九十秋,回忆往事。 经常有敌寇来空袭,为上班族的数量而烦恼。 金瓯现在收拾胜昔,挥舞岁月喜忧参半。 阴天扫荡千帆,万里鹏程庆祝自由 他把自己的90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公元前30年,在战乱中挣扎求生。 中间30年国家解放了,但由于运动不断,担心和喜悦增加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后的生活很愉快,终于可以平静地从事语文工作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斌的学术研究来到了井喷时代。 胡裕树比张斌大两岁,当时身体衰弱。 因为张斌鼓励在两个人的合作之外独立写论文阐述语法思想。 张斌思想活跃,语感敏锐,善于从海外先进理论中得到启发,应用于中文语法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张斌进一步吸收心理学、逻辑学、新闻科学等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探索汉语语法分解的新问题。 《中文》等重要刊物从许多角度发表了新鲜优质的论文,提出了语言新闻结构理论等新的见解,再次给现代中文语法带来了划时代的进展。 从2000年开始,张斌是80岁的老年人,写了一本叫《现代中文描写语法》的书。 这是大部分语法专业书籍,被认为相当于苏联科学院的“俄语语法”或英国的“英语语法大全”。 经过十年终于完成了。 具体的章节是他的学生后辈们主要写的,从最初的企划、定纲到初稿、最终稿完成后的审查、撰写,张斌都很有亲和力。 参与写作的刘慧清记得暑假和哥哥一起去他家交稿子,被老先生删了很多,很心痛。 张斌说,研究不多而精辟,这也是他笔名“文炼”所蕴含的创作精神。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张斌主编 在年11月举行的“庆祝张斌90岁生日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及“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发式”上,张斌在致辞中说:“这个语法不是韩满大餐,而是日常料理……要说有丰富的营养,原材料是先哲时贤的著作吗? 编辑当然要下点功夫,怎么让网民评价呢? “学术上不断有新发现,张斌的秘诀是永远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动向。 “我的看法是学问无限。 今天这么老了,有时间和精力还看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是无限的。 新的东西不断出现,每个国家都是这样,所以新的情况、新的理论、新的做法必须不断关注。 (刘慧清于1996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读博士,继张斌和范开泰后学习语法。 因为毕业了从学校毕业,她在张斌的课前后听了四次。 她印象深刻的是,92岁时,张斌总是让她帮忙买书,书信是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斌的另一个学生胡建锋也认为张斌能成为大家是与他思想上的开放分不开的。 他比如学院经常请有海外研究经验的学者讲座。 这些学者是张斌的后辈,但他们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研究理念,张斌每次都来和学生一起听讲座,坐在第一排,记住笔记本,这种虚怀若谷的开放精神打动了他。 对“儒家风格,如洗澡春风”教师张斌来说,学生和同事们最有趣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没有迟到过,另一个是继续上课直到93岁告别讲台。 就是不打雷。 张谊生于1992年考上张斌博士,现在也是博士生导师。 “小张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事件影响学生上课,认为上课是重要的事件。 说到张斌的教学风格,张谊生说:“张先生重视系统性,他告诉我的是理论和做法上的东西。 有些现象看起来很正常,但他要点后,我知道背后的问题。 张先生强调尽可能多的事实、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这方面会使我受益一生。 范开泰对“文革”刚结束时的往事印象深刻。 当时,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写了一本小册子。 我想让伙伴尽快出版。 我觉得粉丝手机的心需要磨练,所以我决定先让张斌看看。 结果,张斌看见后叫了他一声,脑子里说:“这几个钱不够吧! 东西不清楚,赶紧拿去出版,你将来花10倍100倍的钱也回不来了! ”。 然后让他回评级。 一个月后,范开泰把评级版本发给张斌,他看了很高兴。 我要求自己写顺序。 “这就是前辈学者对年轻学者的爱护,真是莫大的爱! 我后来告诉张先生,他这次批评一辈子都很有用。 “几十年后想起当时,范开泰还是感慨万千。 张斌在学术问题上要求非常严格,但私底下对人非常慷慨。 不仅是自己的学生,国内外的后辈学者都教他提问和复印,他总是倾斜着包授予,不拒绝。 讨论问题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见解,观点有分歧时,张斌也决不寻求一致。 范开泰说他们在张先生面前很放松很开心。 “儒教以前流传下来的就像春风。 “会话张斌:澎湃信息:你从事中文语法教学和研究60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些体验吗? 张斌:研究不过是学习过去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理解创造。 读书是最重要的,读什么书依赖前辈的指导,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是我的想法。 研究需要前辈的指导,前辈走弯路,如果他指导,你就不要走弯路了。 其次,伙伴之间的切磋也非常重要。 我想在很多前辈的指导下,和朋友切磋琢磨,朋友切磋琢磨带来的帮助是前辈做不到的。 澎湃情报:你对你的学生后辈有什么期待? 你对后来的语法学家有那些建议吗? 张斌:我想和年轻人交流。 我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觉得他们接受新东西很快,也向他们学习(知道新东西)。 我也给他们一点我的意见 一代总是比一代强,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这是成为老师的希望。 所以,学生对学问有贡献,我很鼓励。 他们也经常来看我,我总是想听听他们的新成果。 我自己觉得老了,必须不断学习,我也告诉了他们。 学习是一生的,研究成果就是这一节。 语法,特别是现代中文语法,虽然是比较小的部门,但是如果这个部门真的要研究的话,研究现代中文我不擅长古代中文。 我不擅长研究中文。 我不擅长研究语法描写、实际问题。 每门学科都在那个范围内,一定要有广阔的基础才能站起来 另一方面,理论实践不能偏废,光靠实践没有理论,不容易深入。 但是,有理论就不实践就成了普遍的话题,理论需要实践的基础。 首先是这两个方面 澎湃情报:你现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斌:我在医院住了半年多(注:可能是一年半)第一次进去是因为被汽车撞伤骨折,做了外科检查。 有一点慢性病,但没那么严重。 卧床时间比时间长,骨折不动,但在外面的新闻上新闻杂志也经常看,连续住在医院并不迟钝。 总是有朋友和学生来看我,我也欢迎他们,借此机会学习,他们也想在这个场合提出一点问题来交流。 那样的话,我的病房生活不寂寞,很热闹。 (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