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9字,读完约2分钟

这是淮河上游石漫滩峡谷水库工程的鸟瞰图(拼版照片)。新华社

1950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淮河治理决定》,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实施上、中、下游蓄泄的政策。新中国第一个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已经开工。

1950年7月和8月,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河南省和安徽省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指示:“除了目前的预防和救援,我们必须考虑激进的措施,现在我们将开始准备。我们将从秋季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引淮工程,并在一年内完成引淮工程,以避免明年发生洪水。”

淮河治理二期工程中,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上,农民工正在工作(数据照片)。新华社

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淮河治理的第一阶段于1950年11月底开始。成千上万的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淮河治理工程的工地上奋战。1951年5月,中央治淮检查组向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分发了毛泽东题词“淮河必须修复”的横幅,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底,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本阶段工程已完成约1.95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如蓄滞洪、堤防修复、疏浚和冲沟工程(包括冲沟工程的岩土工程约1亿立方米)、一座石漫滩谷水库、两座谷水库的一部分(板桥和白沙)、一座何润集蓄洪闸、62座其他尺寸的涵闸和155座古房。

新中国峥嵘岁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1年,淮河治理一期工程的完成确保了淮河流域的丰收。快乐的农民们已经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了收获情况。

安徽省霍邱县淮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后,小麦获得丰收。这是麦田里其余的当地农民(数据照片)。新华社

1951年冬天,淮河两岸的人们参加了淮河治理工程的第二阶段。1952年7月,淮河二期工程竣工;1953年,淮河治理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经过八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季,国家共投资12.4亿元治理175条大小河流,修建了9座蓄水量316亿立方米的水库,修建了4600多公里堤防,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排洪能力。

农民工在安徽省何润蓄滞洪闸工地工作(摄于1951年)。新华社

来源:天津新闻信息网

标题:新中国峥嵘岁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地址:http://www.tcsdqw.cn/tjxw/1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