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8字,读完约5分钟
本网讯“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靠创新理顺体制机制,靠创新提升产业层级,靠创新提升科技含量,靠创新转变经营方式,打造先进技术汇聚、研发机构集中、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放的活力城区。
用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用创新的思维推进各项改革,理顺发展体制机制,焕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按照全市对土地管理权限下放的新要求,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分析研判,稳妥推进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管理。探索建立新的投融资模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全力打造“品牌活动+人才聚集+服务平台+众创载体”的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建设多样化众创空间,到2020年,创造众创空间等创新型孵化载体10家以上。完善市场公平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融合发展。
用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发展中注入创新元素,引领产业提升层级、优化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做优特色产业,走高端化、服务型、内涵式发展路子。
发展壮大高端服务业。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或专业性总部。深化意风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充分利用海河沿线楼宇载体资源,重点发展金融创新、高端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全面对接天津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功能定位,继续深化“两区一中心”建设,打造金融聚集区升级版。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建设市、区、社区三个层级商业中心,依托地铁上盖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金钟河体验式生活区等5大商贸功能区,新建、提升12个社区商业中心,构筑多层次商业发展体系。推进都市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业态,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传统商业加速转型。到2020年,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
用创新提升科技进步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态势,显著提升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城区发展定位的科技产业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7%以上。鼓励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对接市场,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产出持续增加,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5500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3000件;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累计达到550项。加快自创区河北分园建设进程。不断完善“1382”的园区总体架构,重点发展工程设计、创意设计等设计类业态及相关服务行业,围绕主导产业,加快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态布局。加速实现科技招商展示服务中心“三中心一楼宇”的功能定位。深入落实科技强区重点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实施科技小巨人大品牌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家乃至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家。科技中小企业累计达到34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50家。
用创新促进经营方式转变: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新趋势,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促进互联网与金融、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
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围绕区域龙头企业,依托楼宇资源,拉长产业链,集聚现代物流、新型能源、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贵金属交易等上下游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重点推动渤商所做大做强,努力打造覆盖全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国际贸易业务网络和物流监管网络。坚持打造服务央企和大型国企的主要采购和销售平台,稳步推进国际业务,设立境外授权服务机构。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推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到2020年,民营经济在规模总量上,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30家,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达到70%。在结构优化上,民营新型都市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在创新驱动上,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3000户。在载体提升上,民营小企业创业园区(楼宇)基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达到10个,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