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9字,读完约8分钟
年9月3日
中国人民中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在属于胜者的这个明亮的秋天
我们
回顾历史。
怀念先烈
以未来为目标
铭记抗战的历史,为了缅怀革命烈士。 多彩贵州网组织本网记者深入采访桐梓海军学校、镇远和平村、独山深河桥、晴隆二十四道绑架、黄平旧州机场等,从即日起陆续发表了《纪念中国人民中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系列报道《铭记史》。
一起回顾那首歌可以哭泣的岁月,温暖中华孩子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继承红色的血脉。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纪念馆
镇远和平村不是村子,而是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的南侧,坐南朝北,被大土石墙包围的战犯管理小组。
这里原来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雅门,民国初年改为贵州省第二示范监狱。 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人在中日战争时代成为国民政府军政部的第二俘虏收容所,被称为“和平村”,用于收容和管教日本俘虏,这个名字至今仍在使用。
在“和平村”成立的9年中,6年在贵州镇远。 这里相继收容了600名日军俘虏。
“在‘和平村’生活了6年的日军俘虏逐渐被感化,137名俘虏成为了牢固的反战同盟的成员”镇远县和平村旧址纪念馆馆长吴寿军离开“和平村”在战争前线展开反战推广,破坏了日军士气,中
“和平村”用于收容和管教日本俘虏
吴寿军口的“和平村”是1938年2月国民政府在湖南常德盐关设立的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用于收容战场上捕获的日军俘虏。 随着战局的变化,收容所于1939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改造推广和俘虏,收容所管理者和俘虏都被称为“和平村”。
“和平村”后院墙角的了望塔
镇远的“和平村”被5米高的围墙围着,分为前后医院,后院围墙的四角有四座了望塔,昼夜由士兵看守监视。 收容所只有一个出入口,士兵持枪保护着。
“从1938年到1941年,收容所由郭沫若、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文化工作者领导。 》吴寿军说,中国共产党中央南方局等也通过其中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指导过各方面的工作。
“和平村”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壁院中原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狱室、邓迪室、米库、厨房及看守塔等建筑14栋。 编成俘虏部500人,总部所属区分部46人。 以关押在中国东南部战场的俘虏为中心,聚集了分散在各地的零散俘虏。
“收容所最初的日捕是沉没在渤海湾的江口丸号日军俘虏35人”吴寿军告诉记者,之后人数增加,搬到镇远时约有130名俘虏。
1943年7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来镇远视察时,“和平村”有403名俘虏。 大部分是步兵,23%是日本空军,其他水兵也不少。
“和平村”在护送和收容俘虏的过程中,竭尽全力保障俘虏的生存权,收容所成为俘虏被俘后的避难所。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进军贵州独山,接近镇远,“和平村”迫于安全形势迁至重庆巴南鹿角乡。
1985年11月,“和平村”被宣布为贵州省的要点文物保护机构。
2006年,镇远“和平村”的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要点文物保护机构。 2009年12月,“和平村”的旧址向全国免费开放。 年3月,“和平村”旧址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中陈列的旧照片、历史资料,以及当年俘虏留下的手工艺品,讲述了这里抗战硝烟深处的贵州省故事。
积极贯彻“俘虏优惠”政策
“俘虏们一天定时吃三餐,生活很好。 “和平村”的后院有空地,俘虏们也可以在那里打棒球。 ”。 93岁的何璇回顾说,“和平村”当时的管理者对俘虏非常亲切,特别认真负责。
93岁的何璇说“和平村”的管理者对俘虏很亲切。
何璇当时在上镇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姐姐何瑶是镇远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是学校歌谣队的队长。 她们经常去“和平村”推广。 何璇告诉记者,他经常和姐姐去“和平村”看歌谣队的演出。
在镇远师范学院附属学习时的何璇(镇远县和平村旧址纪念馆提供图)
“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满山的大豆高粱。 …”在何璇的记忆中,当时日军俘虏也唱了这首歌。
六年来,镇远的“和平村”认真执行国际人道主义俘虏优惠政策,积极关心日本俘虏的生活,组织他们打井,修理浴室,在完全卫生室、下游渔业改善饮食。 邀请镇远机关团体、学校到“和平村”开展文体联欢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组织他们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进行销售,补助生活……
“和平村”教员给俘虏讲课(镇远县和平村旧所在地纪念馆提供图)
何璇想起放学后多次看到“和平村”的俘虏,拿着自己做的工艺品在街上销售。 “他们做的工艺品以雕刻、扇子、木屐等为主,他们可以拉小提琴。 价格便宜,师范学院的学生争购。
在“和平村”中间,记者看到宽敞的礼堂,据说当时师范学院的学生经常和俘虏联欢。
“俘虏们也表演了节目,但我很小,所以不擅长他们演的文案。 」何璇记忆最深的是,在演《放下你的鞭子》这出戏的时候,女俘虏感动得哭了。
何璇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当时和平村的证词。
何璇和姐姐去过女俘虏宿舍。 “通过交流知道一个女俘虏的女儿在战争中离开了,她想找到自己的女儿。 ”何璇告诉记者,一个俘虏通过“和平村”的管理者送了水彩画。 “在‘和平村’重建之初,我捐赠了这幅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
“那幅水彩画至今仍珍藏在和平村的旧址纪念馆里”吴寿军说。
成立反战同盟,开展反战活动
“对于二战中各国的俘虏收容所,‘和平村’非常成功”吴寿军认为,“和平村”的人道主义精神远远超出了法律赋予的责任,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广阔、包容、善良之心,而且突破了战争的仇恨,
吴寿军馆长通过老照片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和平村”。
从1939年3月到-1944年12月,“和平村”在镇远长达6年,这一期间是华日本人反战运动的最重要时期。
为了让俘虏认识国内的真相及其现在的境遇,认识中国全面抗争的意义,“和平村”对俘虏进行了包括生活、知识和意识等在内的教育感悟事业,具体方法是讲课、举办所方和俘虏座谈会、社会名流和俘虏座谈会、日常个人
“和平村”内的日军俘虏浴场
“和平村”的日军俘虏逐渐被感化,137名俘虏成为坚定的反战同盟成员,离开“和平村”在前线展开反战推广,瓦解日军士气,对中国中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9年8月,“和平村”的11名觉醒俘虏根据国民政府的要求在重庆准备反战同盟总部,开展相关的反战活动。 同年9月,在上述觉醒俘虏的激励下,又有6名俘虏在“和平村”的指导下,一起展开相关研究,和平村反战组织看到雏形。
1941年9月6日,华日本人先觉革命斗争团体“中国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总部”和“中国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西南支部”的全体成员从重庆和桂林迁到镇远“和平村”,“和平村”被编入“和平村培训班”。
“和平村”内的日军俘虏宿舍
“之后,研究班、培训班两个反战革命团体合作或独立发表反战推广资料《使命》、《和平先驱》、《群像》等。 》吴寿军说,他为中国抗战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争结束后,反战同盟成员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和中日友好事业,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反战同盟会员于1982年、1985年、1987年访问了镇远的“和平村”,据说这里是他们的“再生之地”和“第二故乡”。 吴寿军说。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记者洪英杰)
赵野平
编审:安逸伦
审查签名:王幸鞘
原标题:“75年,镌刻历史! 镇远和平村:反战同盟中的“和平之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