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留学事业历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 "
这些都要从我国的留学史开始。 近百年来,多次出现过留学热和回国潮。
从最初的留美幼子到甲午海战后周氏兄弟表现的留日狂潮,再到民初以胡适为代表的欧美留学热潮,中国留学生们抱着“民族自助”的精神出国留学,赋予了“从西方学习真理”以外的许多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留学生的数量正在增加。 据人社部统计,十八大以来,累计有283万留学人员回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2/3,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人员回国潮。
很多回国博士也不期待。 张朝阳回国后,创办了搜狐,从学霸变身为“网络教父”,完成了中国网络的启蒙阶段。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学岛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强磁场实验装置。 有趣的是,在年两院的新院士名单中,马兰、马大、涂善东、黄震、赵振堂、董绍明等多名院士是留学回国者。
也许是因为至今海归学子中的优秀人才和卓越贡献,国内对海归集团始终热爱3点,回国留学生的待遇、资源和权力也远远超过在国内学习的读书人。
海外是橘,本土是枳椇?
近年来,为了在各地裁减人才,政府和高校发表了人才引进计划,向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才抛出了橄榄枝。 北上广深杭为首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在定居政策、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免税店的购买、孩子入学等方面给海归人才带来了很多好处。
而且,对很多本土人才来说,同样是高层次人才,他们面临着更严格的申报条件和折扣待遇。
正如杭州西湖区的“325”计划,回国硕士和国内博士处于最低门槛的同一阶段。 在某大学的研究员招聘文件中,海外引进者和国内引进者的安家费、科研费相差10万元以上。
许多国内博士在大学就业时,“海外经验”的要求往往会将他们排斥在理想的职场之外。
以国内一流大学为例,年北大、清华新引进的教师中,本土博士占51.9%,海归博士占48.1%,看起来比本土博士优秀,但在海外经历的教师占8成,很多本土博士在海外“镀金”
针对大学就业要求海外经验的调查,在高中青年教师群体中,42.17%理解这项规定。 因为学科判断、学科申报、科研项目对海归的比例有要求,大学也没办法。 35.54%表示出国访问学的经验不能代表个人能力、学术水平,另外22.29%表示“外来僧侣经常阅读”。
大学的评价职位升教授甚至与海外经验挂钩,都已经是打动大家心扉的事件,本土博士需要发行出国访问学和几篇sci,与海归博士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对本土博士来说不公平。
金学森晚年多次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 ”。 现在我们想继续问:“是我们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还是我们的用人体制抑制了优秀人才的产生?” 我是。
本土博士崛起,追求海归的特点。
的确,海归博士有很多优点,他们有更好的英语基础和更广泛的学术构想。 另外,有一定的海外人际关系,可以为学校对接资源,促进国际交流。 同时接触的是科学研究的尖端知识,可以促进学校对应学科的建设等。
但是,国内学术界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也有目共睹,中国本土博士的科研水平和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的优质研究论文数量大幅提高。
最小的院士卢科拒绝去日本,选择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仅13年,就发表了共计11篇science和1篇nature、当选的四国院士的答案,让他一次刷新了记录。
另外,最近在社会交流网上刷屏的90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姗、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李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万龙等,国内博士一毕业就直接被大学聘请为教授、博导。 在海外留学经验受欢迎的今天,他们以丰富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大学对土博的偏见。
因为以前就要求海外留学经验,所以海外经验优先,从要求发表的论文数量变成要求发表的论文质量...以能力和学术选拔人才成为学界共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术界对人才的评价会回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学者,回国博士和本土博士也相信不论中外,都会实现择优录用、同工同酬,毕竟本土人才的能力得到认可,才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阅读原文。